江西中煤共建“一带一路”融入当地的生动实践
江西中煤作为江西省最早一批“走出去”企业之一,深度融入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深度融入海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人员管理、项目实施以及社会贡献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江西中煤充分认识到发挥当地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性。
以加纳公司为例,各项目当地员工占总员工人数90%以上,其中,阿尼娜姆项目人员属地化率高达95%。已完工的普夸西立交桥项目,为当地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项目在疫情期间按时保质完成,不仅为加纳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还因其出色的属地化经营入选了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编写的《“百企千村”国企力量蓝皮书》属地化经营专项类十大经典案例。
援多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专家对外方学员现场教学
在东非,肯尼亚B75二标项目,中方工作人员不超过9人,项目管理层、工程师、技术员和一线施工人员全面属地化。项目部聘请在中国留学过的肯尼亚籍人员,用语言优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聘请肯尼亚本土初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填补管理的空白。聘请当地资深工程师,以他们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良好的属地化合作,为承接、实施优质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亚,巴基斯坦瓦萨克灌溉隧道项目部积极与当地高等院校、专业咨询公司及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实现了技术支持与合作属地化。
施工中遇到了一座古桥。这座桥梁,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感。为了避免毁坏桥梁,业主方提出了极为严格的桥梁检测标准,项目部与白沙瓦大学的专家们合作,精确评估其最大承载能力,并据此科学制定桥梁加固方案或重型车辆通行方案。最终限重通行方案获得业主认可。
项目部还委托巴基斯坦当地合同咨询公司,为隧道项目提供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变更及索赔咨询服务。这一举措补齐了中方员工在菲迪克条款理解及英语表达方面的短板,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在西非,加纳高架桥二期项目开创了加纳公司属地化合作的先例。项目部与当地大型承包商携手,通过“设备租赁+全权管理”的方式,有效应对加纳债务危机和货币贬值挑战。
江西中煤始终秉持着回馈社会的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保护、教育支持、扶贫帮困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公益事业。
自2010年以来,在遥远的利比里亚和加纳,江西中煤的足迹踏遍了900多个村庄,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1050口清澈的水井,解决了非洲农村地区用水困难和清洁饮用水短缺的问题,惠及当地80多万农村人口。这些水井,如同生命之源,滋润了当地的每一寸土地,也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江西中煤修建的道路与排水设施,如同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连接着人们的心。
江西中煤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向加纳科农戈地区的贫苦百姓捐赠大米,向艾滋病儿童捐赠资金,通过商会集体力量积极帮扶当地,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
援加纳打井供水项目成功取水
在援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建设期间,项目部组织青年技术骨干与当地劳工班组进行结对帮带,开展一系列班前教育、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活动。通过技术交流和培训,中马两国劳动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地有个小伙子,一直没找到对象,后来他跟着我们学习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工资翻了几番,村里就有姑娘非要嫁给他,也算是一段佳话了。”施工员袁方兴回忆道。
援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部技术员对当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目前,江西中煤肯尼亚公司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超20000个。2023年,肯尼亚主流媒体《恒星报》刊登了以“互惠互利——中资企业向肯尼亚人传授重要技能”的长文,对肯尼亚公司凯里乔&阿海罗立交桥项目在当地员工技术培养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中煤国际 柯漪宁 刘学锋 崔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