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边疆找矿忙
——矿产所新疆阿勒泰地区党员突击队掠影
新疆阿勒泰地区广袤的戈壁滩绵延千里,无人区神秘的矿藏等待着人们的探索。矿产所矿产开发中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争取到新疆阿勒泰地区某矿区勘查工作,组建项目组远赴祖国边疆寻觅富饶矿藏。项目组8人,其中5人是党员,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党员战斗队伍,党员们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领项目组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精湛过硬的专业能力、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保障项目顺利完成,让党旗在戈壁滩项目生产的第一线高高飘扬,用脚步与汗水不断书写我所新一轮找矿突破的华美篇章。
“兄弟们,出发啦!”
“兄弟们,出发啦!”队员们整装待发,只等这一声号令。
阿勒泰是我国西北边疆一座小城,地广人稀,与三国接壤,这是矿产开发中心第一次在新疆开展工作,万事开头难,一切都是陌生与未知。矿产开发中心主任周卫荣也是项目组的一员,他作为第一批队员先期赶赴项目地,做好项目生产准备工作。“党员干部要走在前,做在先,这样才能带好队伍。”周卫荣说,“矿产开发中心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道路,此次项目是我们‘走出去’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通过该项目圆满完成,打出市场口碑,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
正当周卫荣在阿勒泰准备生产生活物资时,其他队员也从南昌风风火火地出发了。阿勒泰距离江西南昌4千余公里,为将生产器材妥善运往项目地,4名队员选择驾车前往。4千多公里高速公路,长时间的固定坐姿,每个人都腰酸背痛,还有人因此后背磨破了皮,简单贴上膏药,继续马不停蹄前进。这4千多公里高速公路,载着他们的行李装备,也载着他们对新疆勘查工作的遐想与憧憬,翻过了丘陵,跨过了湖泊,挺进了深山,历时4天,最终来到广袤无垠的戈壁滩……
风沙,无尽的风沙,这是队员们对工作环境最大的感受。白天,戈壁滩扬起的飞沙混合着地表40多度的热浪,迎面扑来,眼睛、鼻子、耳朵都躲不过沙子的围攻。面朝黄沙背朝天,烈日的暴晒和炙烤,让队员们身上的汗很快结晶成白色盐渍。“有一次,我们遇见了一个小型的沙尘暴,那是早上的十点左右。”项目经理王洪荣说,“能见度不高,但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后,继续进行填图工作,生产进度我们一刻也不想落后。”矿区干旱缺水,队员们不能在矿区洗澡;哪怕平时洗碗,也要先用纸擦拭干净再稍微冲洗一下。王洪荣也是一名党员,他说,“不能遇见困难就想着躲,越是急难险重,越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项目组租住在一户哈萨克族牧民家,六月的戈壁滩,酷热难耐,住在盖有铁皮房顶的小屋里,就如同走进了火炉。夜里2点钟左右,天终于凉下来了,门外乘凉的队员们才陆续回到房间,开始酣甜美梦。
这样的生产生活日复一日,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两个月,队员们和当地牧民逐渐打成一片。“语言沟通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总体不影响我们的相互交流。晚上,我们会帮他们赶马,小马生病了,我们会一起帮忙治疗。”“邻居是一位待产的哈萨克族孕妇,我们经常帮助她运煤、运水,她一句简单的谢谢,却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温情在细微之处脉脉流淌,疏解了队员们的故土难离,抚慰了他们的风尘仆仆。
“样品的测试结果出来了!”
与周边矿区相比,项目地矿区成矿条件相对较差,但项目组却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他们边填图边研究找矿方向,每天回到驻地后都要进行热烈的讨论。遇到重要地质现象,大家还要重回露头处,细思严查。由于勘查范围广,基础地质资料缺乏,工作难度、强度很大。晚上8点,太阳渐渐西沉,大家才能结束野外工作回到驻地。驻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8个人挤在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4张高低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为了能完成任务,队员们经常盘着腿坐在床上整理资料,弓着腰趴在行李箱上编绘图件。
然而,种种阻碍从未打消队员们心中追求成功的热情。“样品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地质填图工作快结束时的一天晚上,突然从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有一个样品测试结果达到了工业品位!队员们马上停下晚餐,急切地打开电脑查看地质资料。那一夜,高谈阔论,指点江山;那一夜,浮想联翩,兴奋难眠!第二天一早,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进行查证,在矿点周围开展地毯式搜查,哪怕只有头发丝一样细的脉体都不放过,补充采集的几十个样品,全部详细记录了采样位置、脉体产状和规模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发现了另一处矿点。多处矿点的发现大大提振了投资方的信心和队员们的士气。于是,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详细的调查工作开始了,大家每天生活在期望中,期望突如其来的惊喜。每当样品结果快出来时,拥挤的小屋里便弥漫着紧张的气息。队员们的心情随着勘查成果而起起伏伏,如同这瞬息万变的天气,时而炎如火炙,时而狂风刺骨。然而,他们那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年轻的心始终是这寥寂草原上暗夜中的盏盏明灯。
“找矿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意思”
“找矿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意思”,队员们在谈及此次的野外之行时说到。人们常说,“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块相同的岩石,每块岩石都具有独特的地质印记。“地质填图非常费脑筋,需要经常反复对比、仔细研究才能把图填好,这是一项考验地质综合能力的工作,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认真分析地质现象,才能提高地质认识、扩大找矿成果。”项目组队员凌国卿说。
“有意思的”不只是这份工作,还有这份工作带来的快乐。
戈壁滩是一个天然的地质课堂,随着脚步的前进不停移动。项目组有两名老同志,他们有着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知识,大家总爱向他们发起提问:“这个岩石定什么名?”“这是什么矿物?”“这类地质构造要怎么识别”……在戈壁滩的移动课堂上,老同志手把手教年轻的队员们辨认岩石,讲解各地质体之间的关系,队员们边走边学,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拿出随身的小本子记录下要点。
白天,队员们精进业务知识,到了晚上,政治理论也不能落下。“吃完晚饭,打开‘学习强国’,面对面来一场答题比拼,真是最好的放松”。其他队员被党员们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一同加入进来。“我看看你得了多少分”“你的呢?”……在夜晚的丝丝凉风中,队员们在学习与放松中,用欢声笑语释放一天的疲惫。
项目组队员来自天南地北,相聚在戈壁滩上却有着共同的爱好——“捡石头”。“哈哈,这怕是世界上所有地质队员的共同爱好……”,大家打趣着说。戈壁滩上的石头形态各异,刀劈斧削的风凌石,温润透明的“戈壁玉”往往能让队员们心向往之。捡到了好看的石头,大家开始“斗宝”,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各自的石头。“这东西不值钱,但好看。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去捡捡石头,就图个乐。”项目返程时,队员们特意前往项目地所在的县城,给石头抛光、钻孔。做成吊坠、项链,挂在脖子上,这是此次边疆行的专属记忆;做成戒指、耳钉,送给朝思暮想的家人,这是属于地质队员的独有浪漫。
“我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沉沉夜色中,王洪荣面前还亮着一盏小灯,他盯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统计分析,及时调整第二天的工作方案,熬夜到凌晨是常事。作为项目经理,他统筹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自2012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他已经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十余年,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承担项目的骨干,常年的风吹日晒,如岁月印刻在了他的脸上,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我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是王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化探工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基础性地质工作,特别考验人的意志和身体素质。王洪荣干劲十足,在烈日风沙下的戈壁滩,他每天野外作业10多个小时,从项目前期的踏勘到填图、土壤测量,他始终冲在最前面。负责分工的他,每天给自己安排最长、最难走的路线。为了让项目组的老同志能轻松些,他总是把最累、最重的活留给了自己,还在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主动帮助其他队员尽快完成相应工作。
主动给自己加活的,还有周卫荣。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本可以在办公室舒舒服服地吹空调,却执意要到一线开展工作。“他非常务实,每个项目他都会去”,矿产开发中心的职工这样评价他。“我不能一问三不知!”,在谈及为何坚持要去野外时,周卫荣斩钉截铁地说。“项目地址、项目及周边的地形地质特征、找矿信息、工作难易程度、生活设施、安全风险,这些只有实地参与了,才能准确把握项目的实际情况。”
这两位党员事例仅仅是该项目党员突击队的一个缩影。人心齐,泰山移,在党员突击队的带领下,项目组凝聚起全体队员智慧、汗水,奋勇争先,担当有为,战胜一次次困难,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经过项目组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该项目已经完成地质填图29平方公里,化探取样7平方公里,发现两处金矿点。找矿只是第一步,勘查开发才是后续的重头戏。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将党旗牢牢地树立在广袤的北疆戈壁上,力争实现找矿新突破。
(郑晓丹/文 凌国卿、王洪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