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局关于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的公示
根据《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和《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相关要求,现将拟提名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的1个项目予以公示,项目详细信息见附件。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8日(8个自然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部门或个人对拟提名项目材料真实性、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等持有异议的,均以书面形式向江西省地质局科技教育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签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逾期和匿名的不予受理。
联系人:余雅霖 电子邮箱:22345299@qq.com
联系电话:0791-86120219;18807918192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176号
附件: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信息
江西省地质局
2022年10月1日
附件:
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信息
拟提名项目:江西雩山矿集区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
一、项目名称:江西雩山矿集区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
二、提名单位: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意见: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矿床学、勘探学领域,涉及到赣南地区钨、钼、银、金、铅、锌等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方法。依托项目(1)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2)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3)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4)江西于都银坑矿田贵多金属矿外围评价及(5)于都银坑、赣县合龙、兴国内王坑3个矿区储量核实工作。
赣南是国内外知名的有色、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经过近百年开发利用,区内多数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资源接替问题是维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项目组为快速纾难解困,久久为功,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手段,有效指导矿山隐伏或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验证,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主要成果如下:
(1)首次发现燕山晚期斑岩型钼矿化,填补了区内该时期成矿的空白,拓展了赣南地区斑岩型矿床找矿空间
(2)通过对矿集区内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矽卡岩型等主要矿产类型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首次建立了矿集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有效指导了区内找矿突破。
(3)创新了一套有效的深部矿产定位预测方法,即:采用“重力+磁法+CSAMT”异常预测深部成矿岩体,“激电+次生晕+汞气”异常预测隐伏矿体,可作为类似矿集区找矿典型示范。
(4)综合区域地、物、化、遥矿产信息,建立了岩浆热液型矿产找矿远景评价体系,通过矿产综合检查,新圈定金塘下、高陂、寨脚下等找矿靶区6处,其中高陂靶区经钻孔验证及取样分析,发现了近百米厚辉钼矿工业矿体,具有巨大的找矿远景。
(5)在上述理论、方法指导下,区内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提交资源储量相当于1处大型和5处中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约320亿元,其中,银坑矿区查明资源储量Ag 1081吨、Au 13.27吨、Pb 15.01万吨、Zn 30.77万吨,内王坑矿区查明资源储量Mo 4.54万吨,合龙矿区查明资源储量WO3金属量3.54万吨。
项目提交评价(研究)报告7份,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108篇;部分成果已获得江西省地质局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成果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上推动了本行业的进步,有利支撑了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推赣州市实现有色金属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序号 | 授权项目名称 | 知识产权类别 | 国(区)别 | 授权号 |
1 | 一种岩矿鉴定工具箱 | 实用新型专利 | 中国 | CN211103893U |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曾载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队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持整个项目的立项论证、组织实施、研究创新,直至成果报告的集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组刻苦钻研,系统搜集资料并组织开展预研究,梳理区内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技术路线,为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先决性基础;统筹协调典型矿床调查、专项填图、物化探勘查示范及钻探验证工作,保障成矿认识与矿区勘查及时衔接;为成矿理论创新及找矿突破取得做出了首要的贡献。
第2完成人:刘翠辉,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总工办主任,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立项、设计、野外实施、成果综合的全过程。负责项目立项、设计、变更,负责技术路线的上传下达;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实物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负责银坑地区成矿规律综合研究,建立了银坑地区及外围综合成矿模式;参与项目成果的综合整理,为项目报告编写的主要完成人。
第3完成人:赵正,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矿集区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编写了专题研究报告。重点选择牛形坝-柳木坑、老虎头-桥子坑、营脑等银金铅锌(锰铜)多金属矿区进行了典型矿床调查,对各矿区赋矿围岩、成矿母岩、控矿构造、矿体-矿石特征、成矿流体、蚀变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成矿期次和阶段,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4完成人:贺根文,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进行了全面监控与管理,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为项目报告编写的主要人员之一。
第5完成人:范世祥,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钨矿产地1处。
第6完成人:李江东,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于都银坑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大型银多金属矿产地1处。
第7完成人:陶建利,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组织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钨矿产地1处。
第8完成人:赵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总,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兴国张家地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钼矿产地1处。
第9完成人:李伟,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开展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10完成人:彭琳琳,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参与组织于都银坑矿区和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
第11完成人:罗仙华,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组织兴国张家地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钼矿产地1处。
第12完成人:陈伟,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院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长期在矿集区内开展地质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参与总结了成矿规律,撰写了相关科技论文。
第13完成人:杨洲畬,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总工办副主任,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于都银坑矿区和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野外地质编录和成果报告编制工作。
第14完成人:郭娜欣,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矿集区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编写了专题研究报告。
第15完成人:于长琦,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技术组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项目的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1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作为赣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勘队伍,长期在赣南地区从事地质勘查及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海量的地质矿产资料,为本成果的取得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历经数十年的勘查与研究,在雩山矿集区承担地质项目数十项,长期专注于钨钼和银铅锌两类矿床找矿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矿化线索,为区内成矿理论提升和找矿突破取得做出了首要贡献;总结了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模式,首次在矿集区内发现了燕山晚期斑岩型钼矿床,拓展了赣南斑岩型矿床找矿空间;负责组织于都整装勘查项目实施,充分调动区内财政和市场投资热情,提交了于都银坑、赣县合龙和兴国内王坑3个大中型金属矿床,新圈定金塘下、高陂、寨脚下等6处找矿靶区,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第2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长期在赣南地区从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以不同类型科技项目支撑该地区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业发展,较完善的建立了该地区成矿系列和深部探测理论、勘查技术方法体系等,有利推动了南岭和武夷两大成矿带结合部位成矿规律和成矿过程的研究,综合该区成矿规律研究,建立了雩山矿集区成矿模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银坑-青塘整装勘查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项目执行期间,研究团队进一步厘定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的时空分布、矿化和蚀变分带、控矿要素和成因机制,对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具有示范作用,为雩山矿集区的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