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普查责 胸怀山河志
——地信大队“土壤三普”项目外业采样纪实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地信大队地理信息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接了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新干县、遂川县、永丰县、万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泰和县)10个县(区)的土壤普查剖面样点调查采样项目。
项目组从2023年12月底进场开始采样工作,到2024年5月中旬完成全部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共完成10个县(区)共287个剖面样点的外业采样工作。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这10个县(区)的土壤资源状况,解译了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建立了完善的土壤信息数据库,为当地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有力提升了土壤调查与采样技术水平,为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能力基础。
攻坚克难 一往无前
为圆满完成土壤普查工作,项目组第一时间成立外业采样队并进行人员具体分工。在外业采样之前,技术人员深入进行了文献调研、技术研讨,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全面掌握了剖面样品调查采样技术及要求、调查采样APP使用方法和外业质量控制流程等,为实施“土壤三普”项目做了充分准备。
一月初,春寒料峭,项目组开始野外数据采集。每个采样小分队由6人组成,在领队的带领下,他们奔赴田间地头,翻山越岭,天寒地冻,无所畏惧。由于耕地的采样要赶在春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窗口期短,采样人员只能通过延长白天工作时间来压缩工期,开启了每天早7晚6的野外作业,早出晚归成了常态。
实地踏勘
清晨,薄雾还未消散,技术人员便整理行装准备出发,迎着泥土的芳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中午,为了节省时间通常在取样地点附近席地而坐,边吃中饭边讨论接下来的工作。晚饭后,每个采样小组的组长要开会整理一天的工作量,整理外业数据、导出采样图片、填报普查平台等一系列工作,讨论当天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对第二天采样计划和采样路线进行安排部署。
精益求精 保质保量
外业调查与采样,被称为土壤普查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调查信息的准确性、土壤采集的代表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整个“土壤三普”工作质量,可以说是决定土壤普查成果质量的生命线。
确定剖面定位
剖面采样队深知“土壤三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意义,只有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步骤中,把质量管理做到极致,才能确保最终结果准确、可靠、可信。
外业工作开展以来,本着对每一份样品负责的态度,采样成员脚踩泥泞,奔走在山野田间。踏勘时,他们要跟调查点位承包农户沟通,确定采样坑的准确位置,为实际采样做好准备。采样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进1.2米的泥泞深坑,放标尺、采样、装袋、记录。记录时,他们会确保全流程规范、准确、清晰。
采集土壤样品
由于“土壤二普”距今已有40多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因施肥、灌溉等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给高标准外业采样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对于在野外实践中摸爬锤炼过的年轻采样队员们来说,这都不是“事”,因为他们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把式”。通过研究技术规范,他们及时向当地普查办反馈,细致地与专家组和当地农户沟通,让很多原本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首战告捷 不负众望
在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他们圆满完成完成了吉安市10个县(区)共287个剖面样点的外业采样工作。
面对高强度高负荷的采样工作,技术人员未曾叫过苦与累。如果你见过深夜整理土壤样品的他们,见过熟练地填报平台信息的他们,见过笑着道出如何晾置土壤样品才能防止包裹着草籽的潮湿土壤在等待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变成“草团”的他们,你一定会被他们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感染,你能感受到“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
采不到样品终不还
在完成剖面样点外业质量复核和整改工作后,项目组下一步将邀请专家开展自验工作,在自验及整改通过后还需通过省级验收、国家抽查等等严格的验收程序。他们将不断加强普查保障措施,确保外业调查采样质量,全力以赴打好“土壤三普”工作收官战,为地方政府保护土壤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为吉安高质量发展谱写一份坚实的“土壤答卷”。
(地信大队 姚天福/文 陈志 王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