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我的故事——难忘的工作经历(二十九)

发布日期:2024-04-19 14:49

编者按:在我们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有些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伴随我们一生。局网正在编发“我的故事——难忘的工作经历”专题,邀请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讲述工作中的故事、工作中的精彩,分享成长体验,抒发内心情感,在一个个各不相同又似曾相识的经历中,展示江西地质人火热的生产、不一般的生活状态。

 

难忘的地质生涯

地信大队  刘绩成

“人生的道路是宽广的,愿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年毕业前夕,班主任徐老师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那温馨而美好的祝福,令我感恩铭记,激励我在地质行业脚踏实地、担当作为。

与地质行业结缘,一生无怨无悔。

刘绩成退休欢送会照片(右一)

钻探实习夯基础

时光如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流转,时而激昂,时而平静,记忆又将我带回30多年前。那一天,我兴冲冲地来单位报道,稍作休息,人事部门便安排我和另外一个小伙子,前往安福枫田工区进行钻探实习。

煤田详勘项目的工地,就在高村项目部的西南山里面,距项目部有4公里。我们到达项目部时,正巧赶上钻机搬迁,体验了肩扛手抬设备的全过程。

钻机施工场地平整完毕准备开钻前夕,班长安排我上半夜值班。第一次晚上值班,很是忐忑。寂静空旷的大山,秋风习习。我一会坐在凳子上,一会躺在岩心板上休息,心中有些迷茫和惶恐。也想数着星星,也想听着虫鸣,把枯燥的值班变得诗情画意一些。可是,在孤零零的大山里,只有恐惧,没有诗意,一秒钟也不敢入睡。零点换班的同事过来了,询问我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害怕。他说,等会回去经过的山路旁有很多坟岗,还要过一条小溪,提醒我注意安全。我听完,后脊背直冒冷汗。当我打着手电筒往回走,经过有坟岗的山路时,感觉吹来的风都是冷飕飕的,心里七上八下。为了给自己壮胆,我情不自禁唱起那首激情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现在回想起第一次值夜班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当时我们使用的是比较先进的TK4钻机,绳索取芯,17.5米的钻塔巍峨耸立在山野,很是壮观。每天三班倒,跟着老师傅学习,攀爬塔台套合提引器,上下钻具扭牙钳,匹配泥浆,手摇柴油机发电,抽空向技术员学习岩心编录……一身汗一身泥,收获多多。

那年的冬天,我们转战到了万安水电混凝土大坝,使用老式千米机,在大坝上钻探施工1米口径的实验检测孔。寒风凛冽的天气,身体冷得直打哆嗦,手也冻僵得不听使唤,大家抱成团,克服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现了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韧劲。

黄浦江畔工勘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单位的煤田远景预测工作完成之后,多种经营及产业转型的东风吹拂着大江南北。为了迎接挑战,闯荡市场找米下锅,单位经过认真研究,派我和另外3名同事前往上海,开拓工勘业务市场。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前往上海大都市一展风采。

我是年轻的技术负责,要身兼数职:上下钻具扭牙钳、岩土工勘搞编录、编写技术总结提交工勘报告。

第一个项目,就在黄浦江畔的工勘现场,合作对象是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给了我们一部分紧急任务。我们从江西带来TK4钻机,使用三根塔杆架起简易机台,钻杆是91毫米口径的岩心管。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勘施工作业。黄浦江畔的土层是冲积平原地层,要仔细通过工勘编录,找到适合承载的持力层。对待工作,我们丝毫不敢含糊。

春夏之交,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即使下雨天机器也不停歇运转。我和同事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晚上草草吃过晚餐,拖着一身疲惫很快进入梦乡。

由于第一个项目的任务完成得很好,紧接着又有一个更大的项目任务。工勘现场就在江苏吴县的甪直镇。我们起早摸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分管领导到现场指导,被我们江西老表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对方审阅我们提交的工勘报告给后,认为材料全面、准确可靠,完全合格,十分满意。

我们在项目衔接的空档期,也实地观摩了当地先进的工勘作业队伍。他们使用的是42毫米口径钻杆,3根钻杆组成1根立柱上下钻具,上下钻具速度快,投入产出效益高,我们的设备没法与其比。当我们向甲方提出回江西时,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分管领导当即挽留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加盟其中。我们婉拒了对方的好意,以单位大局为重,毅然决然回来。上海之行,彰显了我们江西地质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测绘定位齐努力

2007年初,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启动,单位承接到数个项目。在农村集体土地调查即将完成时,2008年初,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也全面铺开。二调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完成首级控制测量任务。

宜春市市本级城镇地籍调查,按照合同及技术要求,要收集到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按照点之记(记载大地点位情况的资料)踏勘找点,进行网图优化和水准联测路线设计。由于个别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起算点在海拔比较高的山上,踏勘寻找点位时,我带领大家从山脚顺着山脊往上攀登,一路披荆斩棘,用了1个多小时终于登顶。此时大家已是大汗淋漓。当找到点位时,疲惫过后的轻松感洋溢于表,此时,远处葱郁的青松,近处烂漫的山花,都好像为我们加油鼓劲。

头天晚上计划好静态组网观测点和水准观测路线。为了赶进度,手机定时,每天早起晚归,目的只有一个,多观测一个静态网图,多联测一段水准路线长度。

春末夏初的天气,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电闪雷鸣,来不及收好仪器躲到安全处避雨,大家宁愿自己淋雨湿身,也要保护好背包里的仪器设备。有时小雨来临时,接收机便罩上白色透明薄膜袋继续观测,背包套上雨衣防护,作业员撑伞坚持也要观测完一个合格时段。

有一个小插曲,现在想起来,忍俊不禁。静态刚观测一个E级网图时,突然下起小雨。一位年轻同事急忙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薄膜袋罩在接收机上继续观测。晚上,我处理数据时,发现这个点位数据不合格,原来是这个小年轻使用了黑色塑料袋的缘故,接收机卫星信号受到屏蔽干扰。第二天返工补测,大家格外认真,没有半句怨言,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那些日子,当天的观测数据及时传输,基线向量及时分析处理,然后再保存备份,将仪器设备充电,往往忙到深夜。最后将每天处理好的观测数据合并,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与高程拟合,及时提供了精准可靠的定位控制点成果,满足了后续加密图根控制的需要,为项目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测量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展示了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每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都是对我成长的最好历练,珍视每一刻,不负岁月,感恩遇见。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省地调院矿产所  王凯

作为我国数十万地质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我引以为傲。要说为什么值得骄傲?我总觉得是热爱,试想还有什么比“进山寻宝”更“好玩”的事呢!说说近两年亲历过的工作趣事,这也是我难忘的工作经历。

深入戈壁,初进北山秘境

2022年4月,矿产开发中心承担了甘肃省狼娃山铁矿2021年补充勘查钻探技术服务项目,项目设计施工92个钻孔,钻探进尺近50000米。我们一行7个技术人员要承担20余台钻机日常管理、近50000米岩心的编录及原始资料整理的工作,野外工作工期要求是4个月,期间还涉及钻孔布置的优化调整。工作任务重,工期紧,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工作难度可想可知。我被临危受命为项目负责,心里总觉得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是工作地区艰苦,任务重。二是小孩刚出生,总是放心不下家里。在单位领导和家人的支持鼓励下,我们一行7人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征程。

那时新冠疫情正紧,沿途的高速路口全部不让下,很多高速服务区也关停了这期间,我们吃住也基本上只能在车上解决。经过2800公里长途跋涉,我们于第3天深夜到达了矿区,那时大雪正在肆虐,北风刺骨,“冷”成了我对西北地区的最初印象。

第二天清晨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皑皑白雪,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将这片戈壁渲染的十分壮美。简单吃过早餐,我们技术人员便带上矿区图纸,初步踏勘了近15个平方公里的矿区。

接下来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日常的紧张工作中——地表踏勘、钻孔定位、机台平整、钻机摆布、开孔、钻进、岩心编录、日常机台安全生产管理、终孔、钻孔资料整理、岩心取样。每天晚上7点准时召开生产例会,将当天工作进度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好第二天工作安排,研讨各钻孔见矿情况及下一个钻孔布置,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10点。该地区早上7点左右天亮了,晚上9点多天才会暗下来,一天工作12-13小时成了我们的常态。“工作时间长”成了我对西北地区工作的第二印象。

挨过西北的寒冬,又得经历每年数次的沙尘暴。漫天黄沙卷来,白天犹如晨昏,桌子一天不擦,就是一层厚厚的灰,仿佛吸入身体的空气都带有风沙的气息。我们不得不上面罩,与沙尘暴为伍,辗转于各个机台之间。矿区属于盐碱地,地下水又苦又咸,根本无法使用,用水问题也对我们考验很大,为此有一辆车负责从矿部给我们去拉水。水资源在这里尤其珍贵,洗澡洗衣服这些日常活动只能浅尝辄止。好在这边属于高原地区,就算是夏天室内也不算太热。

与队友们在狼娃山踏勘

戈壁滩也潜藏着其危险这方圆几十公里没村没店的地方,可谓是野生动物们的乐园,常见的就是北山的精灵北山羊、黄羊,但狐狸和狼也时有出没天黑了就不出门,出门也不单独行动,这在狼娃山矿区是戒律。但面对蝎子,我们就防不胜防,有时晚上睡觉它们就往人身上爬我们有个技术员就不幸“中招”了,整个胳膊钻心疼了一晚,好在第一时间请当地开车的师傅进行了处理,第二天便恢复如常。这也给我们提了醒,房间尽量少堆杂物,要经常检查房间各角落有没有进来什么虫子。“危险”成了我对西北地区的第三印象。

工作之余,面对枯燥的荒漠戈壁,我们也会找点乐子,适当调剂下生活,挖野葱、包饺子、烧烤、成了我们欢乐的源泉有时也会在水源处偶遇北山羊、黄羊来喝水,我们便静静观赏他们,生怕打扰到这群可爱的精灵们。钻施工人员多达上百人,好生热闹。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有山东的、湖南的、云南的、贵州的、甘肃本地的等,有时我们也会和他们话话家常,体验不一样的风俗人情。“新鲜”成了我对西北地区的第四印象。

项目组在8月底也基本完成了野外工作,找矿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离家数月,面临离开,竟生出一丝不舍,舍不得与大伙结下的战友般的感情,舍不得这片荒凉却又美好的大戈壁。我期待着进大西北,挥舞铁锤,敲出属于地质工作者铿锵有力的赞歌。

赣湘交融,喀斯特中寻宝

2023年2月,我们中心承担了一个大型水泥用灰岩矿的勘探项目——江西省上栗县楚山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勘探项目,项目位于赣湘结合地(紧邻湖南浏阳市和醴陵市),工期一年,很荣幸担任项目负责。

王凯在楚山项目进行地质填图

这是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镇上堪比县城,一个村快赶上一个镇的繁华。当地村民大多也比较富足,村里企业很多,多从事鞭炮烟花行业,有“中国鞭炮烟花之乡”之美誉。

我们项目组于2023年2月底进场,租用了一间民房作为项目部,3月底完成了地表地质测量、水工环地质测量和地质剖面测量等工作,涉及槽探和钻探施工,林业部门手续和青苗赔偿事宜一直没处理好,钻机进场时间一直延迟到了6月底,项目才又得以开工。当我们满怀信心的打第一个钻,就遇到了困难该地区茅口组地层溶洞较为发育,加之又是50°-55°斜孔施工,第一个孔钻进10米,就遇到了2个溶洞,小一点的溶洞顺利通过去了,后面这个溶洞直径达10余米,无法钻进好在第二个孔进展顺利第三、第四个孔又遇到溶洞,卡钻掉块现象严重,进展一再受阻。外请机台人员见形不好,竟然弃孔撤场,勘查工作进入僵局。

虽然项目总进尺不到1万米,但面临这种情况,工期肯定无法保障。经过与业主、监理及设计评审专家耐心沟通,同意我们进行设计变更,将斜孔施工改为直孔。项目组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了设计,再次进行了设计评审,并进行开工。由于前面工期耽误,且改成直孔施工后,钻孔数量和进尺均增加了不少,我们不得已加大了钻机投入数量但很快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卡斯特地区很难蓄水加之溶洞发育,各机台用水紧张我们找了最近的一处水源地,但距离施工地有将近1.5公里,加之扬程有200余米,水压不够,水很难上山,水压过大又很容易把水管撑爆。

项目组和机台人员一起出谋划策,决定用大功率水泵,改用钻杆代替一般皮管导水说干就干,炎炎烈日阻挡不了我们取水的决心,一个星期,终于将水引入了山上的蓄水池,机台用水得以保障。

这个项目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地质工作者那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及单位领导对职工的深切关爱。项目施工正值南方酷暑天气,项目组人员钻进虫蚁众多的密林,对槽探进行编录,钻孔进行放点定位,一趟来回,衣服往往可以拧出水来。晚上还得整理内业资料,组织各机台开生产例会,辛苦程度可见一斑。院、所领导对项目也高度重视,我们遇上技术难题总能到现场给予我们指导,并能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关切的慰问驱散了暑气,从而激发出我们更强大的工作斗志。

工作繁忙之际,我们不忘履行公益职责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前夕,项目部技术人员进入楚山小学,为学生开展地球科普讲座活动。看着小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觉得很荣幸去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项目组在9月中旬完成了全部野外地质工作并于10月底提交了成果报告,11月通过了储量报告评审,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处大型水泥用灰岩矿的勘探工作。

回味近2年令我难忘的工作经历,我突然顿悟:这何尝又不是数十万地质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这项伟大而光荣的工作,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贡献自身力量。


相关新闻:

     专题:我的故事——难忘的工作经历(二十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