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 地理信息

“普”一曲地质赞歌

——柴桑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3-11-06 10:35 信息来源:赣北测绘分院 作者:程方妮

2023年6月起,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农田广布的柴桑区,战斗着一支来自我队赣北院的测绘队伍。

暑来寒往,他们白天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山林村庄与泥土打交道,晚上整理数据、上传至数据库,奋斗在查明查清我区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第一线。

一条主旋律

柴桑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表层土壤调查与采样项目中标消息传来,院里立刻召开动员会,要求把该项目做精品项目,打造成院里的一张名片。

上一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于1979年启动,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这40多年是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如黑土地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等,对作物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普”到“三普”的40多年里,赣北测绘分院也做过很多土壤调查,比如土壤污染调查、全国国土调查等,其中也涉及土壤部分性状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和监测,目标较单一、指标不全、覆盖面有限,不能真正达到摸清土壤“家底”的目的。

“三普”是对土壤的一次“全面体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为此,赣北测绘分院以“齐心协力谋‘三普’,全心全意惠‘三农’”为核心,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对标对表找差距、全力以赴抓落实,做到部署有力、联动有序、推进有速。

弹好二重奏

面对项目工期短、作业难、任务重、督查紧的情况,分院领导班子开会决定分两步走来抓实项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握三普“方向舵”。接到任务后,分院立即成立了三普工作领导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定期向农业农村局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接受区三普办的集中统一领导。并在项目部成立临时党支部,号召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把党员放在最艰苦的地区,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发扬党员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项目上。

二是加强协调配合,添加三普“粘合剂”。现场采样工作需要采样、技术支撑、质量控制、环境保障等各组的高效配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赣北测绘分院第一时间确定好采样负责人和工作总调度,会同专班人员在图上认真分析柴桑区点位分布情况,坚持先易后难,先磨合后提速,采样之初选择比较简单的样点边采边练、以采代训,技术支撑跟进指导、答疑解惑,各坚持每天复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每天的采样信息24小时内完成上传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举一反三,快速提高采样的技术水平和采样速度。

最美和声唱响“三普”之声

要全面掌握全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状和耕作造林种草用地土壤适宜性,需要统筹土壤、地质、地理、植物、生态、环境及遥感、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协同,共同推进土壤外业调查采样、内业化验、成果制图。其中,由赣北测绘分院负责的外业调查采样最具挑战性。

7、8月,空气热得让人窒息。每天清晨6点,赣北测绘分院采样组的领队徐达勇就被闹钟叫醒。匆匆洗漱后,他带上水和干粮,去集结地与另外五组大部队会合,7点准时到达目的地,开启新一天的外业调查采样……最热的60多天,徐达勇和同事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徐达勇所在的采样一组共有5名队员。作为领队,他要在出发前一个晚上完成地质罗盘、专业终端设备、不锈钢铲、不锈钢刮刀、橡皮锤、弹簧秤、打印机、高帮靴等20多件物品的清点,保证采样工作顺利开展。

但意外状况还是时有发生。“前面的路,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加把劲,步行前往采样点。”一次采样时,由于道路阻断,徐达勇只好与队员们下车,扛着不锈钢铲、镐头等采样工具,按照导航徒步前往预设样点。

预设样点分布在山顶,要想抵达并非易事。山里没有路,手中的砍刀就劈出一条路;悬空且没有着力点的地方,就用灌木和藤条绑扎出木桥;人实在去不到的地方,就只好申请“调整点位”并上报修改点位。

穿行在密林里,30多斤重的背包时常将他们的双肩勒出一道印。每次遇到“藏”在茂林山间的点位时,团队人员饭点自带干粮、原地修整

徐达勇说,土壤外业调查采样范围广,程序繁琐。信息填报员除了要收集所采地块周围的地理环境外,还要收集地块典型农作物的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数据,并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完成填表。同时,每个采样的关键步骤都需要拍照上传到采样终端。

就这样,铁铲与泥土碰撞出“三普”的最美和声,日日响彻在技术员们头顶的天空,“普”出一曲悠扬地质赞歌。

技术员填写立地调查信息


技术员观察土壤剖面形状